<
t8b2小说网 > > 九锡 > 355精妙配合
    九锡广陵春雨355【精妙配合】京军改制。

    这个议题来得实在太突然,殿内除了陆沉之外,其他重臣似乎都没有心理准备。

    李道彦抬起头,老迈的双眼望向龙椅上的天子,看见的只有李端坚毅的神情,老人不由得暗暗轻叹一声。

    其实天子这个举动破坏了大齐朝廷中枢一直以来的潜规则。

    在今天之前,无论天子想要推行哪种国策,他都会提前与几位重臣商议,包括两位宰相和枢密使等人,只有他们初步达成共识,才会在朝会上向其他大臣公布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次天子没有选择提前磋商,而是以一种强硬的姿态直接将这件大事公之于众。

    问题在于这个议题牵连的范围实在太广,远远不是加封陆沉为山阳侯这么简单的事情,李端纵然打了群臣一个措手不及,他也很难立刻取得所有人的支持。

    大齐京军最初是江南的厢军,以及一部分从江北撤下来的败兵,那個时候李端手中没人没钱,只能依靠江南世族的支持,组织起护卫京城的守备力量。

    在这个过程中,京军的各级将官不可避免与江南士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,李端唯一能做的便是尽量提拔不同势力的武将,从而达到让他们相互制衡的效果。

    但是终究无法切实地握在自己手中。

    这些年李端一直尽力支持厉天润和萧望之,想方设法壮大边军,始终没有动过京军,这算是他和军方巨擘以及江南世族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
    大齐京军分为南北两衙,北衙六军驻扎在永嘉城内,南衙十二军镇守京畿之地。

    如果李端想要打破这种稳固的平衡,改制的确是最好的办法,但是前提他得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。

    从古至今,任何一次改良变法都会面临极大的阻力,更何况京军关系到数十万人的前途,乃至背后盘根错节众多门阀世族的利益。

    这可不是天子轻飘飘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。

    上将军王晏不动声色地用眼角余光看向身边那位枢密使大人。

    一片寂静之中,郭从义恭敬地问道:“敢问陛下,京军将要如何改制?”

    都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物,除了李景达那个异类之外,其他人至少沉得住气,不会因为天子一次突然袭击就变得方寸大乱。

    李端不急不缓地说道:“朕认为京军的建制需要做出调整,然后施行和边军轮转之策。长久以来,京军一直承担卫戍京畿的重任,朕不会忽视将士们的功劳,但是这也会催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——京军将士长久不经战阵,实力难免会下滑。一柄刀不论有多锋利,倘若尘封十五年,必然也会蒙尘愚钝。”

    不得不说,天子这番话从道理上挑不出什么毛病,但是却很难让人接受,此刻殿内的沉默便足以说明一切。

    李端似乎早已料到这个情况,他平静地说道:“山阳侯,你在边疆久经战事,又有丰富的练兵履历,朕想听听你的看法。”

    霎时间,陆沉成为殿内所有重臣视线的焦点。

    王晏眉尖微皱,他对萧望之和厉天润颇为忌惮,因此当初坚决反对天子将这两人召回京城,避免出现被对方凌驾于上掌控军权的局面。

    至于陆沉这个年轻晚辈,王晏和郭从义私下闲谈,倒也不会过分轻视对方,只是终究不如对待萧、厉二人那般警惕。

    究其原因,无论文臣武将,越往上走越需要扎实且全面的本钱,功劳人脉资历缺一不可。

    陆沉不缺功劳,但是他的人脉基本都在边军,至于资历更不必赘述,且看看他的年纪和履历便能知晓。

    如今看来,天子似乎是受到这个年轻人的蛊惑,否则不会这般急迫地让他发言。

    王晏和郭从义对视一眼,两人瞬间便交换想法,无论如何不能让陆沉动摇京军的现状。

    当陆沉出班站定的时候,很多人才意识到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就军国大事发表看法,这个时候他们心里的好奇远远压过其他情绪。

    从建武十二年初夏,陆沉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朝堂上,往后这个频率直线上升,满朝公卿无论是否和陆沉有交情,对于这个名字都已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。

    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的商贾之子,凭借在边疆战事中的卓越表现,从一个小小的检事校尉,到获封开国县男、被提拔为锐士营都尉,再到如今名动南北加封国侯,陆沉仅仅用了两年时间。

    对于这个崛起速度堪称惊人的年轻武勋,朝中重臣们的印象基本集中在能征善战和军事天赋出众,毕竟以前陆沉只来过京城一次。

    此刻见他渊渟岳峙,气定神闲地站在文臣武勋之间的空地上,左相李道彦不禁多看了几眼。

    “启奏陛下,臣支持京军和边军轮转换防的策略。”

    陆沉开门见山,语调清亮,态度极其鲜明。

    李端只觉心中无比舒坦。

    在这座巍峨的皇宫内,他无时无刻不在应付一群老谋深算的人精,一句话拐个七八道弯乃是常态,像陆沉这般干脆直接的人极少。

    或许连李端自己都没有察觉,此刻他的语气变得十分温和:“你不妨说得更具体一些。”

    <div id='gc1' class='gcontent1'><script type='text/javascript'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</script></div>

    “是,陛下。”

    陆沉拱手一礼,继而道:“陛下此举是为提升京军将士临战的经验,但是考虑到京城和边疆的距离,短时间内不宜推行大规模的轮转之策。依臣拙见,首次轮转只限三军,北衙选派一军,南衙选派两军,由各军都指挥使率领赶赴边军都督府。与此同时,可从边军都督府调两军来京,卫戍京畿之地。”

    他的提议老成持重,不光李端面露微笑,殿内好几位文臣也频频点头。

    然而几位军方大佬脸色出奇一致的凝重。

    便在这时,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在侧边响起。

    “山阳侯未免想得太简单了些。”

    陆沉循声望去,只见是南安侯、南衙大将军侯玉。

    他淡然道:“愿闻大将军高见。”

    侯玉先朝天子欠身致意,然后转身直面陆沉,悠悠道:“敢问山阳侯,京军调去边疆之后是否一定会参与战场厮杀?”

    陆沉眼神微眯,不动声色地回道:“边疆战事不会时刻都有,先不说敌军何时会进犯边境,假如我朝要发动北伐,也得陛下和朝中诸公商议之后定夺。再者,即便北伐展开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,考虑到朝廷中枢的承受能力,北伐之战必须分阶段施行。也就是说,京军轮转换防边疆不一定就能刚好遇到战事爆发。”

    当此时,右相薛南亭神色略显凝重地看了陆沉一眼,显然他已经猜到侯玉接下来会如何反驳。

    他旁边端坐的李道彦双眼微闭,仿若已经困乏睡着,唇边却有一丝淡淡的笑意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侯玉当即哂笑道:“既然如此,陆侯所言轮转之策有何意义?你让几支京军跋山涉水跑去边疆,最终只是让他们换个地方操练,过段时间再换回来。这般兴师动众劳民伤财,对于京军战力的提升有多少效用?难道边疆的水土更养人,京军在那里操练便有事半功倍之效?”

    陆沉默然。

    侯玉乘胜追击道:“我很敬佩陆侯的军功,但是你终究年轻,考虑问题或许不够周全,这也不算什么过错。”

    薛南亭本想站出来替陆沉打个圆场,但是他注意到天子的表情很淡然,不由得按捺住冲动。

    陆沉仿佛没有听出侯玉话里的尖刺,也没有注意到其他重臣似笑非笑的表情,很单纯地问道:“所以在大将军看来,这种轮转的策略并不能提升京军的战力?”

    侯玉看似轻狂,实则生性谨慎,自然不会留给他话柄,便摇头道:“倘若京军将士能够上阵杀敌,自然可以提升战力,如果只是换个地方操练,在我看来益处不大。”

    陆沉顺势问道:“大将军之意,在不确定战事何时爆发的前提下,大军轮转只是浪费国帑?”

    侯玉隐约觉得有些不妥,但是话题由他挑起,陆沉只是顺着他的口风提问,他总不能在满朝公卿面前避而不答,于是简略地说道:“没错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大将军赐教。”

    陆沉拱手一礼,又对其他重臣说道:“不知各位大人,有没有人反对侯大将军的看法?”

    无人出声。

    陆沉见状便朝着天子说道:“陛下,经过侯大将军的提点,臣切实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十分稚嫩,没有考虑到轮转之策的受限和弊端。故此,臣认为可以按照侯大将军的建议,对轮转策略进行一番调整。”

    李端微笑道:“但说无妨。”

    陆沉颇为感激地看了一眼侯玉,朗声道:“臣认为,轮转不以整军为目标,可从京军之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中下级武将,让他们率领亲兵赴边疆担任各级将官的副手,观摩和学习边军的操练之法,同时还能随时参与边疆小规模的战事。”

    侯玉面色猛地一变。

    陆沉却不给他插话的机会,继续斩钉截铁地说道:“与此同时,陛下可从边军调来一部分将官,担任京军各级将官的副手,由他们负责京军的具体操练事宜。如此一来,朝廷不需要承担太多的支出,军中也不会出现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情况,只需要让京军和边军进行一部分中下级武官的调换,便能取得互通有无、取长补短的效果!”

    满殿寂静,唯有陆沉清朗的声音回荡。

    李端故作沉吟,缓缓道:“此策大善,你说得很好。”

    陆沉却看向侯玉说道:“陛下谬赞,臣愧不敢当,这要多亏侯大将军的提点。”

    李端亦称赞道:“侯爱卿不愧是知兵之人。”

    侯玉怔怔地站着,略显生硬地谢恩,脑海中却是一团浆糊。

    他下意识地看向前方,刚好上将军王晏回头看着他。

    那冷峻的目光让侯玉猛地一激灵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,在对方的心中,他方才跳出来是在与陆沉一唱一和,帮助那个年轻晚辈敲定动摇京军固有势力的策略。

    中下级将官的调换,很显然是一招极其毒辣的釜底抽薪之策。

    比起整军轮换,这个方略更能强行撕扯开京军十多年来结成的铁幕!

    侯玉嘴唇翕动,心中瞬间填满冤屈的情绪。

    他很想在陆沉腿上写个冤字。